/ 平台资讯/ 中国碳资讯/ 能源投资
津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03-03

      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首都发展优势,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全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强化规划战略引领,推动形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

  严格执行首都规划重大事项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大力加强“四个中心” 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 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持续推进总规实施。坚持把总规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全 面实施国土空间近期规划,完成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深化规自领域问题整 改,确保规划刚性约束落到实处。尊重城市历史文化,注重倾听群众意见,深入 开展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第二批基本无违建区创建,留白增绿 978.5 公顷,建设 50 处休闲公园和小微绿地,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高质量发展城市副中心。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推进三大文化设施、东六 环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加紧建设运河商务区和 特色小镇,着力承接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文化旅游等产业功能,创建国家绿色 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积极构建更加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实现京 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完工。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平谷线、京唐(滨) 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深化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实施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推进官厅水库生态修复。推动燃料电池汽 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促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筑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若干措施,加

        8 684

          快形成高效的新型举国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   聚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抓住科学研究和创新范式变革机遇,整合科技资源, 创新组织形式,全面建设国家实验室,加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大基础 研究投入力度,在未来科技前沿领域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取得更多基础 原创成果和底层技术突破。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际科技交 流与合作。

  着力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以集约高效为目标,改革科技园区管理体制 机制,加强空间统筹,优化资源布局,提高专业化创新服务能力。支持专业孵化 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吸引天使、创投等资本在园区聚集,引导开展 长期投资、硬科技投资,形成以公共平台、底层技术、龙头企业等为核心的多样 化创新生态。

  大力促进高精尖产业能级跃升。加强战略谋划,布局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前 沿产业项目和产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 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实现新突破,加快新型细 胞治疗、基因编辑等生物前沿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加速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 产业化进程。优化调整高精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小米汽车开工、理想汽车 建设。分层分类精准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培育更多硬科技独角兽、隐形冠军和科 技领军企业。

  全面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加快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 和敢闯“无人区”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围绕高精尖产业 急需领域,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落实“朱雀计划”,加快引进项 目经理、技术经纪人等多层次人才。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更多 勇于创新突破、勇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

  (3)积蓄数字化新势能,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9 684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需求侧管理,顺应数字化趋势,持续实施 “五新”政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深入落实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完善 支持政策,加强算力算法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出 20 个重大应用场 景,推动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超高清显示等产业集群。开展高级 别自动驾驶示范区 3.0 建设。指导支持平台企业在合规中转型发展,培育具有国 际一流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全面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争取落地一 批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积极吸引更多重要金融机构 和金融组织。全力支持新三板改革,用好北京证券交易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体系,培育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打造绿色金融 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有效激发新供给新需求。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催生的消费业态变化,深入开展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行动,鼓励绿色消费,丰富数字消费,发展体育消费,创 新生活、文旅消费,大力孵化新消费品牌,扩大优质消费供给。统筹推进现代物 流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适度超前安排一批基础 设施项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高水平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进一步提升 发展质量和效益。

  (4)推动引领性制度创新,打造改革开放北京样板。 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深入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

  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纵深推进“两区”建设。加强服务领域规则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 新发展示范区,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实施园区(组团)发展提升专项行动,完

        10 684

          善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在人才服务、知识产权、国际收支、跨境贸易 等领域实现改革突破。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服务贸易、先进制造等为特色的综 合保税区格局,提升航空“双枢纽”国际竞争力。扎实推进中德、中日等产业园 建设。

  不断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加快推进第四使馆区、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等重 大项目,优化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布局,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落实国际交往语 言环境建设条例,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实施新一轮推进“一带一路”高质 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化京港、京澳、京台交流合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扎实推进 5.0 改革。坚持从办好“一件事”入手,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6+4”一 体化综合监管体系。通过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带动更大范围的告知承诺审批制度 改革。加快数字政务建设,推动更多事项由网上掌上“可办”转向“好办易办”, 让企业和群众享有随时在线、集成便利的政务服务。实施好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 发展的系列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发展壮大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 争市场环境,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5)深化精治共治法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着力在细微之处

  改善城市品质,让城市更加智慧、生活更加温馨。   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全面落实四级规划管控体系,全力打造“京通” “京办”“京智”三个智慧终端,扩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 覆盖面。以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建设为示范,以开展数字化社 区建设为试点,大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

  落实城市更新行动计划。有序推进老旧楼宇、老旧厂房等 6 大类更新项目, 11 684

          完成老楼加装电梯 200 部以上,支持配合央属产权单位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市场 化更新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街区更新和商圈升级,推动形成更多示范性强、 可推广的城市更新样板。

  加强交通综合治理。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重点整治医院、商圈、学校 等周边地区堵点,推广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开展电动三四轮车综合治理,强化交 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推动停车改革向路外和居住小区延伸,做好停车智 能服务。加快轨道微中心建设,提高重点站区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加速多 网融合,提升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接驳换乘便利度,编制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 划,优化改造轨道交通既有线网,推进城市慢行系统与滨水道路、园林绿道互连 互通,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双碳任务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节约优先,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大力开展节能 全民行动,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不松劲、不懈怠,持之以恒深化“一微克” 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推动出台节水条例,深入开展“清管行动”,完成 第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优化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连通性和安全性,确保新 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圆满收官。

  完善多元参与基层治理格局。落实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健全配套制度,提高 12345 市民热线接通率,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进一步提升群众诉求解决率 和满意率。做实网格化服务,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能力。坚持不懈抓好两个 “关键小事”,促进居民养成生活垃圾自主分类良好习惯,推动垃圾回收市场化 体系全覆盖;持续治理物业管理突出问题,更多发挥业委会作用,形成多元协商 共治合力。继续办好“向前一步”节目,架起市民之间的连心桥。

  (6)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以更大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充分认识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 12 684

          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优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产品销售体系,支持科 技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保持粮食、蔬菜生产持续增长势头。研究制定农业中关 村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农产品品牌,打 “北京优农”金字招牌。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消除 100 个集体经济薄弱村。 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推动精品民宿与区域文化旅游联动发 展,打造一批乡村全面振兴样板村。依法依规管好农村土地,出台零散配套设施 用地政策,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加快新型集体林场建设。提升农 民培训质量,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实现 5 万名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保险 体系,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

  打造城市均衡发展重要活力区。着力提高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深入实施 城市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进京西地区转型发展,提升新首钢地区城 市功能品质。落实城乡结合部减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生态涵养区补短板强弱项 实施方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化结对协作,决不让保护生态环 境的吃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支援合作成果。

  (7)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促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 充分发挥首都文化优势,传承发展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

  化和创新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化“四史”教育。保护利用好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等 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市民 文明素质,倡导光盘行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13 684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厚重底蕴。推动出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推进 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统筹“三条文化带”建设,落实长城、大运河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进琉璃河、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工程项目。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传承发展,留住城市历史文脉。

  更好实现文化惠民。支持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一刻钟 公共文化服务圈。办好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博物馆 之城”,广泛开展“书香北京”全民阅读活动。抓好重大革命、历史、现实和北 京题材创作,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焕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等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 业园区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深化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实施 “漫步北京”计划,精心设计旅游产品,优化提升旅游线路,做深做优文旅服务。 创办北京文化论坛,办好中国艺术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活动。

  (8)紧扣“七有”“五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坚持就业优先,实施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计划,做好困 难群体就业帮扶。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 能。广泛听取意见,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整体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双减”工作,完善学校 考评机制,强化教育督导,促进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出台政策支持幼儿园招收 2 3 岁幼儿。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 化发展,新增中小学学位 2 万个。促进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建设新一

        14 684

          轮高精尖创新中心。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努力提供优质便利养老服务。提高政策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建立街乡镇 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提升社区养老驿站服务质量。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 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 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让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

  全方位守护人民健康。全面完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改革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畅通基层 预约转诊渠道,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加快 发展研究型医院、研究型病房,强化医院科技创新带动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 新发展。深化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各级各类体育赛 事,打造国家全民健身典范城市。

  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做好住房供地保障, 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15 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 8 万套。研究适应多子女家 庭的公租房政策,调整建设标准和配租办法。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管理,促进房地 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9)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人民满意的安全城市。 牢固树立“首都安全无小事”,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防范,以过硬举措

  确保首都和谐稳定。

  加快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和评价制度,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 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采取有效的工程和管理措施,提升河道、城市积水点等重点 区域的灾害防御能力,推进城市老化管道更新改造,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 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提升预报预警水平,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增强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管理能力。

        15 684

          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 建筑施工等领域监管执法,做好城市消防、森林防火等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 全事故。全面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抓好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管理。加强食 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健全多元纠纷调解机制,大力解 决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严密防范涉恐涉稳风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 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首都安全稳定。

  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加强 人民防空工作,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 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

  3、努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满 意答卷。

  着力增强政治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 看”的要求,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 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中央第六轮巡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 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

  着力树牢法治思维,切实做到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 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市政 协提案。落实全面依法治市规划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把政府一切工作都纳 入法治轨道。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城市更新等重点和新兴领域立法。深入开展“八 五”普法。加强重点领域执法,不断提高执法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16 684

          着力强化担当作为,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坚持政府工作为了人民、服务人民、 依靠人民,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完善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健全 专班推动工作机制,事不避难、一抓到底。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继续做好 12345 市民热线服务,深化“每月一题”和“服务包”等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局处长 走流程”,进一步提高惠企便民服务效率和水平。始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厉行 节约,深化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严格控制政府机关运行成本。认真做好统 计监督。建设学习型政府,加强政府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和专 业化能力。

  着力推进自我革命,切实做到廉洁从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 不息纠治“四风”。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严格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持续加大审计监 督力度。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坚定 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百年征程铸伟业,双奥之城启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在中共北京市委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勇毅前行,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新时代 首都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河南

  政府工作报告

2022 1 6 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凯

  各位代表:

        17 684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 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12021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21 年极不平凡。这一年,让我们倍受鼓舞的是,习近平总书 记情系中原大地,亲临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 本遵循。这一年,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在党的百年华诞历史节点,省第十一次 党代会以前瞻 30 年的眼光,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实施“十大战略” 等重大部署,绘就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宏伟蓝图。这一年,让我们倍加感动的是, 在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全省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展现出坚韧不拔、勇 毅前行的铮铮铁骨。

  一年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稳中求进,难中 求成,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全力以赴抗洪抢险救灾

  去年 7 月中下旬以来,我省连续遭遇多轮极端强降雨,淮河、海河、黄河、 长江四大流域先后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多地过程降水量超过 1000 毫米,郑 州突破我国内陆地区小时降水量历史极值,黄河花园口站连续 24 天保持每秒 4800立方米大流量行洪状态,全省2407万人受灾。我们迅速启动防汛一级响应, 果断处置郭家咀、常庄等水库和卫河、共渠等流域重大险情,启用崔家桥等 8 个蓄滞洪区,紧急避险转移 160.7 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 224 万人次,确保了受 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确保了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安全,确保了黄河秋汛洪水防御的全面胜利。但是,7·20”特大暴雨 灾害还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深感痛心。

        18 684

          (2)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

  坚持“项目为王”,实施“万人助万企”,开展“三个一批”,扎实做好“六 稳”、“六保”,出台灾后重建一揽子措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4.9 万个,新增 减税降费 255 亿元,工业投资增长 11.5%左右,货物运输量增长 18%。预计生产 总值接近 6 万亿元、增长 6.5%左右,粮食产量 1308.8 亿斤,进出口总值突破 8000 亿元、增长 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疫前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 8%,有效应对了灾情疫情和复杂外部环境的叠加冲击,经济稳定恢复,显 示出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3)聚焦聚力转型创新发展

  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嵩山、神农种业、黄河 3 个省实验室挂牌运行,首批 10 个省产业研究院和 8 个中试基地启动建设,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正式揭牌。高 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增长 3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500 亿元。荣获国家科技奖励 17 项。第七届全国双创周主 会场活动成功举办,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揭牌,出台促进天使风投创投基金高质量 发展实施方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推进。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13 个、 上云企业 5 万家。5G 网络实现乡镇和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设立 1500 亿元新兴 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超过 40%

  (4)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扩容郑州都市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 验区、郑新产业带、许港产业带加快建设。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提速, 获批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 点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1.5 个百分点左右。实施县 域放权赋能、财政直管和“一县一省级开发区”改革,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19 684

          255 项,强化省级财政对县级财力的支持。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加大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力度,守 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 8 个国家级、80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 设,创建 4 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家庭农场 1 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9023 家。建成高标准农田 750 万亩,完成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任务。实施农 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 103.9 万户,新增农村燃气用户 208 万户,17.9 万个 20 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

  (5)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企业投资项目 承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首批 800 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省通 办,576 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豫事办”注册用户突破 6000 万。首次开展全 域营商环境评价,新设市场主体 148.9 万户、总量达 851.8 万户,市场活跃度不 断提升。河南能源改革成效明显、实现利润超 30 亿元,郑煤机完成“二次混改”, 安钢集团混改有序推进。组建河南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 统一监管,省属国企盈利创历史最好水平,资产负债率下降 1.4 个百分点。中欧 班列(郑州)开行班次、货重分别增长 37.6%41.2%。郑州机场货运吞吐量增 10%。新设外资企业增长 28%。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获批建 设。洛阳综保区通过验收。自贸试验区累计有 80 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

  双碳工作 (6)持之以恒改善生态环境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修复废弃矿山 2.58 万亩,南太行生 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基本完成,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南水北调中 线工程水质保护和沿线环境专项整治,治理各类问题 522 个,持续保持II类水质。 实施“四水同治”项目 929 个,完成投资 1136 亿元。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

        20 684

          碳改造,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 35%。持 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整治河湖 “四乱”问题 1697 个,PM2.5 年均浓度下降 13.5%,优良天数达到 256 天,人 民群众享受到更多蓝天、碧水、净土。

  (7)扎实有效保障改善民生

  落实省委疫情防控工作 9 次专题会议部署,按照“四早”要求,压实“四方 责任”,扎紧“四个口袋”,严格源头管控,做好人、物、环境同防。新冠疫苗 接种 1.9 亿剂次,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120 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5 万人,新增返乡 创业 20 万人。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职业技能培训 353 万人次。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困 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召开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新建社 区养老服务设施 2027 处。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71.5 万户,建成棚改安置房 19 套。维修、重建因灾受损房屋 25.4 万户。黄河滩区居民迁建 35 个安置区全部建 成,30 万群众搬迁任务基本完成。

  义务教育“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省部共建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高地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 科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扩建幼儿园 571 所。新增 3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试点,43 所县级医疗机构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成功举办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 代考古学诞生 100 周年纪念大会,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项目开工建设。河南健儿在 奥运会、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十项重点民生实事圆 满完成。

  扫黑除恶斗争成果显著,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推进,信访积案有效化解。 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出台进一步落实最严格安全生产责任的决定,

        21 684

          推进专项整治集中攻坚,开展“九小”场所和沿街门店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生产 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6.5%8.1%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 协提案。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改进作风,加强审计监督,政府自身建设 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做好双拥、退役 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深化,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 升。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 纽带作用。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测绘、地震、社科、慈善等 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科学指导。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 持的结果,是中央驻豫单位鼎力帮助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各 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河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 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特别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在防汛抢险救灾最关键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作 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李克强总理亲临灾区考 察,给予了有力支持。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兄弟省市、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 倾力相助,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不怕牺牲、冲锋在 前。对此,亿万河南人民感恩于怀、铭记于心,必将牢记领袖嘱托,将这份感激 之情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磅礴力量,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全球疫情走势仍有 很大变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较大。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能源原材料 价格高位波动,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消费和投资增长动力偏弱。中小金融机构和

        22 684

          企业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防灾救灾和应急处置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干部不担当、 不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一定直面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22022 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省 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 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 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 战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 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 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 7%,人均 GDP 增长 7%,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7%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1.5 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1.96%以上,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增长 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控制目标统筹衔接。

  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 7%,充分考虑了优势和潜能,估计了困难和挑战,衔 接了规划和战略,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力量,是积极的、有为的, 同时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完成。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准确把握“时”与“势”。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 者时也。经过多年积累,现代化河南建设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到了可以大

        23 684

          有作为也应该大有作为的关键期,“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其时已至、其势将起。 我们一定要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 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察势乘势驭势,直道冲刺、弯 道超车、换道领跑。必须准确把握“稳”与“进”。发展是解决我省一切问题的 基础和关键。锚定“两个确保”,既要坚持稳字当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 位置,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为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提供支撑。又要稳中求 进,加快提档升级,奋力争先进位,努力实现有速度、有效益、有质量、高水平 的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我们一定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生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 变革。必须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既要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和资本的力量,又要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宏观政策调节,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有序发展。我们一 定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 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坚守契约精神,营造公平竞争、公开 透明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树牢人 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强化系统思维、底线思维, 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见 微知著、先立后破、抓早抓小,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我们一定要着力解决 在重大风险考验面前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化解 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 难险阻。

  32022 年重点工作 主要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1)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4 684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推进“三个一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8 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 1.8 万亿元。工业投资 8500 亿元、增长 10%以上, 技改投资增长 20%以上。

  建成运营郑州南站、郑济高铁郑濮段,开工建设郑州枢纽小李庄站、呼南高 铁焦济洛平段、平漯周高铁、京港台高铁雄安至商丘段、S2 线贾鲁河至登封段, 加快南信合高铁、郑州北编组站综合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高 铁投资 3000 亿元、通车里程达到 3000 公里。建成郑州机场北货运区,加快安阳 机场建设,开工商丘机场。接续推进高速公路13445”工程,新增通车里程 800 公里以上,力争“十四五”期间达到 1 万公里。实施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原大 型煤炭储备基地、中原储气库群、鲁山和辉县等抽水蓄能电站、整县屋顶光伏发 电等能源项目,争取陕电入豫工程核准开工。开工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 郑州西水东引工程,加快袁湾水库、观音寺调蓄、郑开同城东部供水等工程建设, 建成引江济淮、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等工程。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重 点项目用地、资金需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提 高项目储备总量和质量,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用足用好政府专项债券。

  着力释放消费需求。壮大新型消费,培育时尚消费,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 商、首店经济、夜经济。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打造消费 市场新地标,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 动,完善农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释放县乡消费潜力。对因疫情灾情经营困难的 市场主体,延续完善减免房租、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分阶段精准投放消费券, 开展特色消费促销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着力壮大市场主体。深化“万人助万企”,落实好新的减税降费、增值税留 抵退税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严控涉企收费,整治拖欠 中小企业账款行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加快“个转 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市场主体规模突破 1000 万户。新增 10 亿级以上龙头企业 25 户、上市企业 20 户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500 户,

        25 684

          “十四五”期间突破 3 万户。

  (2)加快灾后恢复重建

  全面完成农村倒房重建。加快集中安置区住房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年底前全部搬迁入住。推动受损学校、医院完成维修加固,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修复提升防洪抗灾工程。实施 359 个总投资 2471 亿元的重大水利项目。汛 前基本完成 11 4227 项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加快贾鲁河、金水河全流域综合治 理,规划实施卫河、共渠综合治理,完善蓄滞洪区进退洪设施和区内排水体系。 维修重建受灾地区农村供水及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保障供水安全。

  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构建源 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防涝工程体系。绘制城市地下管网一 张图、智慧管理一张网。加快推进住宅小区、重要用户地下配电设施防涝迁移改 造。开展易涝积水点综合治理,提标改造地下空间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地下交通 避险能力。

  我们要科学实施、系统治理,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经过 3 年努 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优秀答卷!

  (3)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重大创新平台。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 中心融合发展,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嵩山、神 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和高校建设产 业研究院。支持中央驻豫科研院所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加快成果就地转化。提质 发展郑洛新自创区,布局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开工建设“中原之光”等

        26 684

          大科学装置,推进“智慧岛”双创载体省辖市全覆盖,打造未来化市场化国际化 创新创造品牌。

  激励企业大胆创新。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落实提高研发 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增长 17%以上。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 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培育单项冠军、“瞪羚”等创新型企业, 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1.6 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新增 100 家。

  大力引育创新人才。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整合省级重大人才项目, 建立高端人才举荐制度。新建 20 家中原学者工作站,培育中原学者、中原领军 人才 150 人,加强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建立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完善职称评聘、 绩效分配等激励机制,强化子女入学、住房、医疗等服务保障,广聚天下英才而 用之。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 组织管理方式,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实施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 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试点,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充分授权。完善科技成果奖励 体系,开展创新生态评估考核,营造尊重创新创造浓厚氛围,让创新成为新时代 河南最鲜明的标识。

  (4)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做强先进制造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 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提升产业核心竞 争力。

  立足电气、矿山、盾构、起重机械、轴承、农机等优势领域,推动传统装备 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实施中铁装备产业园、

        27 684

          富士康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洛轴高端轴承产业园、卫华智能起重装备产业园 等项目,培育一批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十四五”末产业规模达到 1.5 万亿元, 高端装备占比 30%以上。

  聚焦品牌高端、生态有机、质量安全,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发展肉制品、 面制品、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和特色功能食品。推进酒业、奶业振兴,实施牧原 肉食产业综合体、双汇(漯河)第三工业园、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 三全食品航空港工业园等项目,培育 2 个千亿级、10 个百亿级龙头企业。“十 四五”末产业规模达到 1.2 万亿元,培育知名品牌 100 个。

  围绕做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5G、先进计算等产 业链,加快超聚变服务器、紫光股份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新东微电子中 试基地等项目建设,形成服务器 150 万台、PC 300 万台产能。力争“十四五” 末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 1 万亿元。

  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建成上汽乘用车 郑州基地二期项目,加快建设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和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宇通新 能源商用车项目,推动与一汽、东风集团产业合作,提高产业配套及后市场服务 能力。“十四五”末乘用车产量达到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 30%以上,产业 规模达到 5000 亿元。

  大力发展先进金属、先进合金、精细化工和绿色建材,实施宝武铝基新材料、 鹤壁镁基新材料、平顶山尼龙新材料等项目。做强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推 进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实现从材料到器件到装备的跃 升。

  聚力发展高端创新药、现代中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实施华兰生物流感疫苗 开发及产业化、真实生物新冠特效药开发、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等项目。做 强宛西制药等知名中药企业,建设南阳、信阳、洛阳等中医药产业基地。打通生

        28 684

          物医药与康养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聚焦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 材料等 6 个重点领域,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 区。规划建设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加快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和一体化布局。大力 发展“区块链+”新型业态,培育碳基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集群,形成 “研发+产业+应用”链式推进格局。

  做优现代服务业。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深入实施多 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 30 家左右全国领军型物流企业,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 示范区。加快发展天使风投创投基金,支持郑商所优势再造,提升省金融服务共 享平台、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功能,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国家级和省级 工业设计中心,打造设计河南。在科技中介、信用服务、会计、咨询等领域引育 一批品牌机构。建设一批文旅文创融合项目,培育壮大沉浸式文旅、研学旅游、 考古旅游等新业态。

  做实各类开发区。完成开发区整合,精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主导产业 和功能布局,确保产业用地占比不低于 60%。全面推行“三化三制”和“管委会 +公司”改革,剥离社会管理事务,强化经济发展主责主业。以“亩均论英雄”, 设置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等约束性指标,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吸引上下游配套企 业集聚。力争新增 2 个规模超千亿元、5 个超 500 亿元的开发区。

  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大力推动数字河南 建设,力争数字经济增长 15%以上。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增 5G 基站 4 个。制定区块链建设专项方案并积极推进。实施国家级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人 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移动网络云郑州大区中心等重大项目,推动传统基础设施 智慧化升级。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软件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新一代 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工业互联 网示范区,建设 10 个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进智能化应用场景行业全覆

        29 684

       


本文标签

上一条:RPC和Tundra将在波兰建设1GW陆上风电容量

下一条:广东东莞落地全省地方法人银行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项目 贷款

提示

默认提示框

提示

默认提示框

登陆 取消

提示

默认提示框

确定 取消
2022.01.17碳足迹分享

qqs

长按识别二维码

碳足迹

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

关闭

关闭